專稿
4 填補歷史文化空白 彰顯中華文明自信—大型歷史紀錄片《中山國》研討會綜述
本刊記者
8 四川藏區廣播電視傳播力影響力狀況調查 寒 露 王永剛 何 康
評論縱橫
11 《情滿四合院》:一幅獨具韻味的“老北京”民風畫卷 王 靚
14 右玉精神的紀實敘事和藝術再現—電視劇《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》觀后 韓玉峰
17 經典文學的二次創作—從電視劇《靈與肉》的藝術性談起 楊 琪
20 行動元模式下電視劇人物關系塑造芻議—以《諜網》為例 程 檣 肖 丁 王普天
24 《上新了·故宮》:重構“空間”與“時間”的意義生產 何天平 張榆澤
27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?—央視《國家寶藏》節目成功要素分析 朱 杰
30 《閱讀·閱美》:打造讀書類文化節目新模式 陳振興
33 《社會主義“有點潮”》:電視理論節目的創新 肖 瀟 閻 菲
理論探索
36 情節、人物、文本—關于熱播古裝劇游戲化的創作思維的批評 賴黎捷 方杰云
39 狂歡美學視閾下電視文藝晚會的審美與發展 袁 冶 張師迅
42 當代中國電視劇中產階層的職場鏡像 戴 碩
45 從美、日、韓“漫改劇”看國家形象符號編碼 牛 旻
48 空間理論視域下國產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 徐玉梅 倪學禮
52 淺評2018年中國電視文化現象 劉 婷
紀錄片研究
55 媒介融合語境下紀錄片類型與風格的拓展 牛光夏 牛鵬程 李東鍇
59 上海紀錄片40年的回溯與展望 黃新炎
62 論系列紀錄片《中國面臨的挑戰》的對外傳播策略 程瀟爽
65 略論《傳承2》的文化情懷 王春曉 王 帥
68 傳承家族信仰,弘揚傳統文化—評央視紀錄片《家風》的教育意義 毛三艷
網絡文藝觀察
71 網絡玄幻劇的可喜之作—談《將夜》的日常生活敘事 童 娣
播音與主持
74 城市臺電視談話類節目的議程設置 孫愈中 張珊珊
融合傳播
77 媒介環境變遷下時政微視頻的傳播策略 卞祥彬
80 嚴監管模式下建設短視頻健康優質內容生態 陳明明
83 試論全媒體時代的電視媒體變革:互聯網+ 李煥征 李 聰
87 建平臺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出精品打造新型“中央廚房” 王 霞
90 新媒體語境下揚州電視臺融合傳播實踐與思考 陳宏群
管理交流
93 網絡視聽節目評價體系的建構芻議 唐崇維 王正中
96 淺談電視包裝在電視頻道品牌塑造中的實際運用—新疆吐魯番電視臺包裝案例分析 楊 洋
99 廣電媒體無形資產清產核資的問題與對策—以版權和商標權資產為探討對象 李登 清 李佺 孫浩凱
102 助力廣電傳媒 傳播絲路文化—中廣聯合會“一帶一路”文化傳播研究基地創新啟示 徐小蘭 李 榮
104 為提升節目質量而“挑刺” 朱 鋒
106 談無人機的五度拍攝 苗立森 穆榮斌 王悅民
電影聚焦
108 期待、召喚與偏離—接受美學視域下的《湄公河行動》 吉俊虎
美蘭德數據
2018年11月在播綜藝欄目網絡傳播監測數據TOP20 美蘭德公司
封彩內容
封面:36集電視劇《外灘鐘聲》海報宣傳/ 封二:北京衛視綜藝節目《上新了·故宮》/ 封三:電視劇《北部灣人家》宣傳/ 封底:《當代電視》訂閱廣告